行业资讯
Industry information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北方春播区旱情缓解 冬麦区墒情适宜 江南华南需做好防汛排涝
近20天以来,华北、东北、西北春播区大部有10—25mm降水,河北东北部、山西北部及西部、黑龙江大部、陕西中东部、甘肃南部降水量达25—50mm,有效缓解了春播区旱情。5月10日全国土壤墒情系监测统显示:华北、东北春播区大部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7%—89%,墒情适宜,总体利于趁墒、抢墒播种扩大春播面积。据气象预测,未来10天,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,未完成播种地区应及时趁墒抢晴播种,雨后及时查田,墒情过多田块及时排涝降渍,确保种苗萌发及生长。
冬麦区大部墒情适宜,局地不足,苗情转化升级较好,但须警惕旱情发展。西南大部墒情适宜。湖南大部、江西南部、广东大部、广西中部局地渍涝,据气象预测,未来10天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将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,需做好农田防汛排涝。
一、东北墒情总体适宜,局地过多,利于玉米、大豆播种及水稻育秧。与4月25日监测数据相比,该区域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升高的站点数量占26.22%,降低站点占72.56%。大部分地区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73%—89%,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60%的自动监测站点比例为68.09%,墒情适宜,整体利于整地备耕。三江平原、松嫩平原东部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8%—95%,局地墒情过多。
据气象预测,未来10天内蒙古东部、东北地区大部将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,同时温度下降4—8℃,内蒙古中东部、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0℃以上,并伴有4—6级大风,阵风7—9级,对春播将产生短暂影响,要做好秧苗保温和温室大棚加固防寒,墒情过多田块及时排涝降渍,确保种苗萌发及生长。
二、华北黄淮大部墒情适宜,局地墒情不足,要防范旱情发展。与4月25日监测数据相比,该区域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升高的站点占31.84%,降低站点占62.47%。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60%的站点比例为64.66%,大部分地区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67%—86%,墒情适宜。河北西部及北部、安徽北部局地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%,墒情不足。当前华北黄淮地区冬小麦处于扬花—灌浆期,皖南等地区油菜大多处于开花盛期—绿熟期。
据气象预测,未来10天华北地区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,但黄淮地区仍缺少有效降雨,当前是冬小麦需水量较大的时期,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,墒情不足的麦田,要尽快喷灌1次,亩灌水量20—30m3(小畦灌或软管灌40—50m3/亩)。
三、西北缺墒面积扩大,局地轻旱,需做好造墒春播。与4月25日监测数据相比,该区域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升高的站点占31.64%,降低站点占68.06%。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%的站点比例50.59%,墒情不足。其中陕西北部、甘肃中东部局地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%,出现轻旱。当前冬小麦处于抽穗—开花期,春玉米处于播种—三叶期。
据气象预测,西北地区大部未来10天将出现小到中雨,墒情将进一步好转。东部和北部将有4—8℃降温,春玉米未播种地区应在雨后气温回升后抢墒播种。墒情不足地区要探墒沟播,干旱地块要造墒播种。旱地要做好保水剂混肥底施等技术推广,增强蓄水保墒能力;积极采用加厚膜、全生物降解地膜代替普通地膜,减轻残膜污染。
四、西南大部墒情适宜,利于早稻苗期生长,春玉米应抢晴趁墒播种。与4月25日监测数据相比,该区域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升高的站点占52.78%,降低的站点占47.22%。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60%的站点比例70.59%,大部分地区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87%—91%,墒情适宜。
据气象预测,未来10天四川盆地、贵州、云南大部有50—100mm降雨,其中四川盆地南部、贵州南部、云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降雨量可达120—200mm,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和局地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,对小麦灌浆乳熟及油菜成熟收晒不利,应注意田间排涝降渍,抢晴收获作物。
五、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大部墒情过多,需做好排涝降渍。当前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油菜正处于绿熟—成熟期,小麦处于开花—乳熟期,早稻处于分蘖—拔节期。该区域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60%的站点比例为88.75%,大部分地区0—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85%—93%,墒情过多,其中湖南大部、江西南部、广东大部、广西中部局地渍涝。
据气象预测,未来10天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将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,广东大部、广西南部和中东部、福建南部、江西南部等地将出现大到暴雨,局地大暴雨,累计雨量100—200毫米,广东中东部和南部200—400毫米,局地可达500毫米以上,并伴有8—10级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。应提前做好大棚加固、疏通“三沟”,雨后适时喷施叶面肥、水溶肥及抗逆制剂,抢晴收获小麦、油菜,最大程度降低对冬小麦和油菜产量的影响。